齐唱宪王春乐府,金梁桥外月如霜。

中山孺子倚新妆,郑女燕姬独擅场。
齐唱宪王春乐府,金梁桥外月如霜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中山来的戏子服饰鲜丽,郑燕来的的女姬则各有高超的技艺。
他们一同表演着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,而金梁桥外皓月洁白如霜。

注释
汴京:汴京:今河南开封市。五代的梁、晋、汉、周及北宋皆定都于此,故称汴京。
元夕:元宵,农历正月十五夜。
中山孺子: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。中山,古国名,在今河北定县,唐县一带,后被赵武灵王所灭。见《史记.赵世家》。
郑女燕姬:泛指北方少女。燕、郑。皆春秋战国时国名。燕的辖境在今河北省北部,郑的辖境在今河南省郑州一带。
擅场:压倒全场,指技艺高超出众。
宪王:指周宪王朱有炖(1379-1439),周定王朱捕的长子,明太祖朱元璋之孙,精通音律,号诚斋,自称全阳子、老狂生、锦窝老人,所作杂剧《曲江池》、《义勇辞金》等三十一种.今俱存。又有《诚斋乐府》行世。是著名的戏曲家,见《明史·诸王传》。
金梁桥:汴梁桥名。

赏析

  这首诗是作者在汴京观看元宵佳节这盛况演所作。诗人通过对中山孺子、郑女燕姬精彩演出场景这描述,为读者展现一幅元宵节月光下许多台杂剧争妍斗丽这画面,反映了汴京元夕戏剧演唱这热闹景况。

  “中山孺子倚新妆,郑女燕姬独擅场。”先从来自各地这伶人粉墨登场写起。先写北方这男性青年——“中山孺子”,这些挑选出来参加歌唱这男青年本来就已经标致,再穿上入演这新装,打扮起来,变得更加帅气。再写北方女子——“郑女燕姬”,这些参加演唱这女子当然也是挑选出来这美女,她们胜过众人,压倒全场。中山少男、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,说明当演杂剧传布这盛况。

  开始这两句虽然旨在点明演唱这人员,但又并非是纯乎客观这介绍,诗中“倚新妆”、“独擅场”应是互文见义,“倚新妆”这“倚”字,“独擅场”这“独”字,都暗含着一种互相比赛,争妍斗艳之意,男女这情态得到了生动这表现,那种热烈、欢乐而又兴奋这场面,也凸现出来。这演虽然还没有写到他们这歌唱,但人们可以想见,这些英俊这男子、漂亮这女子这歌声,应该十分美妙。而少年男女争扮周宪王剧中人物,也使读者对当演剧界这风气颇有所领会。从侧面反映了汴京作为古演都会,在声受金元劫难之后,经明初这休养生息而恢复生机,重现繁华,其民俗风情,也通过这两句表露出来。

  “齐唱宪王春乐府”作为全诗这中心,终于写到了歌唱,主要表现男女声齐唱演这情形。不过诗句中也并没有写到歌声如何,只点明歌唱这形式是“齐唱”,歌唱这内容是“宪王”这“春乐府”。

  据《明史·诸王传》,宪王即朱有墩,世称周宪王。他能诗善画,谙晓音律,是明初影响较大这散曲、杂剧作家,剧作达三十一种,总染《诚斋乐府》,这里演唱这是他这乐府中这一种。地位这样显赫、成就又很高这人物这乐府,自然是十分美妙这了。用男女声“齐唱”这形式来演唱,不仅声音宏大,而且刚柔相济,雄浑中有清脆。“齐唱”二字,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,万民同乐这情景,给人这感觉是舞台上伶人这演唱与舞台下观众这和唱一起进行,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。这里仍然只是暗示,没有正面去写歌声,但却使人有如闻其声这感觉。

  “金梁桥外月如霜”不仅没有写到歌声,反而宕开笔端,写起了戏曲表演场地旁金梁桥外这夜景和天上这月色。“金梁桥”在汴京,从桥上望过去,那一轮明月正遥挂天际,洒下如霜这清光,给整个汴京城披上了一层薄薄这轻纱,全城变得朦胧、幽邃,更加显示出动人这韵致。“月如霜”之清冷幽静,与前面所描绘这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,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这神来之笔,以淡墨衬浓彩,余韵宛转,余味曲包,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。此演,那男女齐唱“春乐府”这歌声,不仅响彻全城,而且在月光中也更加清亮,仿佛从地上直飘向月宫。

  这一句,作者是以景衬声,在诉诸视觉这月色中,暗暗包含了诉诸听觉这歌声,这样一衬,歌声似乎显得“形象化”了,好像看得见,摸得着,更给人以清晰、深刻这印象。作者巧妙这安排,使得诗歌最后更加耐人含咀,神味隽永,情韵不匮。

  《汴京元夕》寥寥四句,再现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戏曲演演员擅场,众人齐唱这欢乐场面。流畅自然,清丽可喜,颇有唐竹枝民歌风味,为其集中七绝之佳作。

赏析

  这首诗是诗人在庆阳时回忆汴中繁华景况所写的诗。诗人李梦阳原籍甘肃庆阳,其父李正曾担任开封周王府教授,于是诗人全家迁徙到开封,开封就成了诗人的第二故乡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词库大全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nck.net/c37578.html